您的位置:首页资讯
智创融合·创见未来——第15届艾景奖国际竞赛主题确定

艾景奖组委会

2025-03-06

2944

第15届艾景奖国际竞赛海报

在AI时代全面来临、新质生产力加速重构全球发展格局的背景下,人类正面临生态危机深化与科技革命爆发的双重挑战。本届大赛以"智创融合,创见未来"为核心主题,聚焦人工智能、数字技术等新质生产力工具与生态设计的深度融合,推动行业向智能化、精准化、可持续化方向跨越式发展。大赛名称从"国际园林景观规划大赛"升级为"国际生态设计与工程创新大赛",不仅是对设计范畴的拓展,更是对时代命题的回应——通过科技赋能生态治理,以创新设计驱动绿色生产力革命,为人类与地球的共生未来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。

一、主题内涵:技术驱动生态创新,AI赋能未来图景  

"智创融合"

"智"代表以AI算法、生成式设计、物联网等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,强调通过数据驱动和算法优化突破传统资源依赖模式。例如,利用机器学习优化区域碳汇网络布局,或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生态系统动态响应,实现生态修复效率与资源消耗的脱钩。
"创"则指向跨学科协同的创新实践,如整合生态学、环境工程与材料科学,开发智能材料实现动态环境适应。此类融合不仅提升设计精准度,更推动生态工程从经验导向转向科学量化。

"创见未来"

在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锐减的紧迫性下,设计需以AI时代的算力与数据为基础,构建“预测-模拟-反馈”闭环。例如,基于气候大模型的韧性城市推演系统,或生物多样性数字孪生平台,为极端气候、海平面上升等危机提供前瞻性解决方案。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驱动,未来的生态设计需超越功能修复,成为连接科技、人文与自然的媒介,重塑人地和谐关系。

二、名称升级:从园林景观到生态工程的范式跃迁  

原"园林景观规划大赛"聚焦空间美学与功能布局(如居住区环境设计、公园规划等),本届升级为"生态设计与工程创新大赛",标志三大转型:

1. 学科边界拓展:整合环境工程、数据科学、社会学等多领域,构建“设计-技术-实施”一体化方案。例如,往届获奖作品《黄道烟雨、清流而鸣》融合生态修复与工程技术,解决黄河故道盐渍化问题。

2. 价值维度深化:强调可量化生态效益(如碳汇增量、栖息地修复率)与可复制模式,推动设计成果向实际工程转化。例如,《期待可能性——高韧性健康社区规划》通过(B+C+N.D)EA理论实现城市边缘地区的生态韧性提升。

3. 技术工具迭代:引入AI辅助设计、智能建造等技术,优化从方案生成到实施的全流程。如第五届大赛“可持续景观”主题中,数字技术已应用于湿地修复与资源循环设计。

三、参赛方向:构建未来生态系统的四大路径  

参赛者需围绕以下维度展开探索,并参考往届优秀案例(如生态修复、韧性社区等):

1. 智慧生态基础设施

- 应用AI算法优化生态网络效能,设计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绿色基础设施(如智能雨洪管理系统)。  

2. 循环技术集成

- 将清洁能源、废弃物再生等技术嵌入空间设计,例如利用AIGC生成高适应性生态方案,实现资源代谢闭环。  

3. 社会生态协同

- 通过社区共治、数字平台等机制,激发公众参与生态治理,如往届作品《多元介入 旧城新生》中的公众参与模式。  

4. 未来场景实验

- 针对极端气候等危机,提出弹性设计方案,如基于数字孪生的海平面上升模拟与适应性规划。  

四、往届经验与本届突破  

艾景奖历届主题(如“绿色生态 低碳生活”、“可持续景观”)始终呼应时代需求,而本届进一步凸显两大突破:

1. 技术整合深度:鼓励参赛者结合AI、大数据等工具,如生成式设计优化生态方案效率,或通过智能传感器实现实时环境监测。

2. 跨尺度系统性:从微观的庭院设计(如屋顶绿化)到宏观的流域治理,要求作品体现“城市-区域-自然”多层级系统联动。

本届大赛的升级,既是艾景奖对全球生态议题的回应,也是对设计行业变革的引领。当新质生产力与生态智慧交织,设计将超越空间塑造,成为推动人类与地球生命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创造力。参赛者需以为引擎、以为路径,践行用设计预见未来让未来始于此刻的竞赛精神。


版权所有:艾景奖(北京)建筑科学研究院 @ 1996-2020    网站备案号:京ICP备13027937号-2   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

010-864635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