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资讯
艾景奖十五年:从绿色觉醒到智创未来的生态设计演进‌

艾景奖组委会

2025-03-06

2249

艾景奖十五年发展之路

自2011年首届艾景奖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大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启幕以来,这一赛事始终紧扣国家战略与全球生态议题,成为中国园林景观行业转型的核心推手。2025年第十五届艾景奖以“智创融合·创见未来”为主题,标志着其从传统设计竞赛向智慧生态技术整合平台的跨越式升级。以下梳理其十五年发展脉络与关键节点:


第一阶段:绿色觉醒(2011-2015)‌

2011年首届‌:以“绿色环保·低碳生活”为主题,首次将生态理念引入行业视野,吸引500余位设计师及168所高校参与,作品聚焦城市绿化与污染治理,奠定赛事环保基因‌。

2012年第二届‌:提出“治理PM2.5·园林景观设计·和谐生活”,推动立体绿化、喷雾降尘等技术应用,探索景观设计在空气污染治理中的实践路径‌。

2013-2015年‌:连续三年深化“绿色生态”“城市回归自然”“可持续景观”主题,倡导景观设计从单一美化功能转向系统性生态服务,回应“美丽中国”战略需求‌。

第二阶段:城乡协同与空间重塑(2016-2020)‌

2016年第六届‌:聚焦“围墙”,探讨城市边界与开放空间的矛盾,推动社区公共空间重构‌。

2017-2019年‌:连续三届以“城市更新”“未来乡村”“空间重构”为核心,引导设计师关注存量空间优化与城乡资源平衡,助力乡村振兴与旧城改造‌。

2020年第十届‌:疫情背景下提出“景观引领健康生活”,强调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健康的支撑作用,推动健康社区与韧性城市设计‌。

第三阶段:智能融合与全球协作(2021-2025)‌

2021-2022年‌:主题“城乡共建、共兴、共享”与“智能融合·绿色发展”呼应“双碳”目标,整合AI、大数据技术优化城乡能源与生态网络‌。

2023年第十三届‌:“筑梦山水·和美人居”融合东方美学与生态技术,推动文化景观的国际化表达‌。

2025年第十五届‌:升级为“智创融合·创见未来”,新增“智慧生态技术应用”“低碳景观实践”赛道,倡导数字孪生、可再生能源集成等前沿技术,强化全球生态治理协作‌。

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‌

艾景奖的十五年历程,映射了中国从“经济增长优先”到“生态文明优先”的转型路径。其早期聚焦污染治理与低碳技术‌,中期转向城乡空间优化‌,近年则深度融合智能科技与生态工程‌,成为全球景观行业的风向标。


据2025年赛事升级规划,艾景奖将进一步联动“一带一路”生态案例库,推动气候适应性设计标准输出,助力全球碳中和目标‌。正如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(IFLA)评价:“艾景奖的升级,标志着设计行业从‘造景者’向‘生态系统服务者’的范式革命。”


附历届艾景奖竞赛主题:

2011第一届

主题:绿色环保·低碳生活
背景:响应全球低碳经济倡议,聚焦绿色设计理念在景观领域的实践。

2012第二届

主题:治理PM2.5·园林景观设计·和谐生活
背景: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空气污染问题,探索景观设计对改善环境质量的贡献。

2013第三届

主题:绿色生态·低碳生活·美丽中国
背景:结合“美丽中国”国家战略,强调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。

2014第四届

主题:城市回归自然
背景:反思过度城市化问题,倡导通过景观设计重建城市与自然的平衡。

2015第五届

主题:可持续景观
背景:推动绿色技术应用(如新能源、新材料),探索景观设计的全生命周期可持续性。

2016第六届

主题:围墙
背景:探讨物理与心理边界的打破,关注公共空间开放性与社区融合。

2017第七届

主题:城市更新
背景:聚焦老旧城区改造、工业遗产活化,强调文化传承与功能再生。

2018第八届

主题:未来乡村
背景:呼应乡村振兴战略,探索乡村景观的现代化与乡土文化保护。

2019第九届

主题:空间重构
背景:通过设计重组城市空间,提升功能复合性与人文体验。

2020第十届

主题:景观引领健康生活
背景:疫情背景下,强调景观设计对公共卫生与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。

2021第十一届

主题:城乡共建、共兴、共享
背景:推动城乡协同发展,探索资源均衡配置与社会公平。

2022第十二届

主题:智能融合·绿色发展
背景:结合数字化技术(如AI、物联网),推动智慧景观与低碳目标融合。

2023第十三届

主题:筑梦山水,和美人居
背景:弘扬东方生态智慧,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栖居。

2024第十四届

主题:设计的价值与效益
背景:强调设计需兼顾社会公益、经济效益与生态韧性,量化多维度价值。

2025第十五届

主题:智创融合·创见未来
背景(预测):可能聚焦人工智能、元宇宙等新技术与景观设计的跨界创新。

2026第十六届

待定(期待您的建议)

主题演变趋势

早期(2011-2015):以“绿色低碳”为核心,回应国家生态政策;

中期(2016-2020):转向社会问题(如城乡边界、城市更新、健康);

近期(2021-2025):强调技术融合(智能、数字化)与系统性价值(经济、社会、生态协同)。



版权所有:艾景奖(北京)建筑科学研究院 @ 1996-2020    网站备案号:京ICP备13027937号-2   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

010-86463506